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从现在开始,我要给大家介绍实践断舍离必不可少的思考法则了。
如果看完了前面的内容,想必大家也能感觉到,断舍离其实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总而言之,在行为上,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都扔掉就行了。
那从现在开始,我就来给大家介绍实践断舍离时必不可少的思考上的窍门。至于“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没有必要按照“衣服篇”、“厨房篇”之类不同的类别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同样的思考就行了。不过,要怎么样才能掌握这种思考方法呢?下面我马上给大家介绍。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假如这里有一副我正在用的眼镜。
如果我拿着这副眼镜对你说“请用吧”,你也不一定会用吧。可如果要是问这副眼镜是不是“能用的眼镜”,答案显然是“能用”,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被使用的。同样是可以用的东西,对它的判定却是因人而异。这也就是说,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不同的。
那么,在你的家里,单单只是因为能用就留在那里的东西,是不是有很多呢?
比如说,便利店里的一次性筷子。如果问能不能用的话,答案显然是能用。可如果要是问我用不用的话,那答案就会是我不用——“我才不愿意用那种东西呢!”尽管如此,这种一次性筷子还是不知不觉地就填满了你的整个抽屉,只是因为能用就难以丢掉,因为丢掉会很可惜。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心理不是吗?
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还是拿眼镜和筷子的例子来说,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带着这种观点再回来看看我们的房间,你就会发现,只要是能装东西的地方,就全都塞-满了买蛋糕时送的保温袋、已经干透了的--湿--纸巾、免费赠送的圆珠笔、住旅馆时送的小毛巾之类的杂物。这些东西很难说是“经过精挑细选才留下来的”。也就是说,收纳这些东西,只不过在做垃圾分类。如果大量累积类似这样的东西,就说明自己已经进入了对物品的品质和数量毫无知觉的状态。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电视新闻里经常会把一些人称作是“垃圾屋的住民”。那些人住的地方已经超越了垃圾暂放处的状态,成了一个真正的垃圾场。真要是到了这个地步,那对物品的品质和数量就不是毫无知觉,而是彻彻底底“没感觉”了。我觉得他们多半是刻意让自己变得没感觉的,虽说不能一概而论,但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多数都曾经经历过强烈的孤独感,比如家人离散、失去所有财产等等。寂寞、悲伤的感觉会让他们更加痛苦,所以他们干脆封闭了感觉的闸门,让自己麻木不仁。不过,与此同时,快乐和舒适的感觉也一并丧失了,他们只是隐隐地觉得自己被什么东西包围着,这多少能减轻一些寂寞感。这种人会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没感觉”吧?不过,大多数人都还没到这种程度,所以请放心,我们还是可以改变思考模式的。
主语到底在哪里?主语到底是“我”还是“物品”?请养成经常如此自问的习惯吧。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会有意识地注意到物品的品质与数量,就能做出需要或不需要的判断。在毫无知觉的时候,即便是空了的打火机,你也不会扔掉它,而且还
可能当宝贝似的留着。不能用的话,就扔掉!这样,才能开始形成“是因为真的能用,所以我才在用的”这样的思考模式。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变化,我们把这种关系置换成人际关系来看看。
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是被各种人围绕着的生活状态。也许你会说,反正是人,就让他们待在我家好了。可是,他们是你根本就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且满屋子都是,这是不是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呢?
如果能稍微提高一点,让主角从可以用的物品挪到自己身上,物品是否有用全由自己决定,这也可以说是飞跃性的进步了。拿人际关系来打比方,这就是从四周都是陌生人上升到了四周都是认识的人的阶段。此时,身边人的数量会比前一个阶段有所减少,让你觉得轻松一点。这就好比是你到了国外,四下里全都是外国人,好不容易碰上了个本国同胞,这一定会让你有种松口气的感觉。
如果把你与人的关系再往前发展一步,就到了需要确认能不能把对方叫做朋友的阶段。这个阶段,就要引入时间轴的概念了。也许某个人与你的关系在过去很不错,也就是说,某样东西过去曾经是对你很重要的宝贝,会让你涌出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但在今天,这个人与你的价值观发生了分歧,已经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了。这种时候,与其勉强自己“立马把这个人拋掉”,倒不如先适应现状,学会接受这种变化。换句话说,就是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
非得这样的话,可能很多人都难免有些于心不忍。不过,除了个别极为特殊的例子之外,人际关系本来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就算是莫名其妙地渐行渐远了,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不过遗憾的是,物品不会像人一样主动从你身边溜走,因此所有的判断及判断之后的行动——是扔掉,还是送去二手店,还是送给谁——都要由自己主动去做。
反复几次之后,你就能渐渐发现对当下的自己来说,什么是不必要的了。曾经有学员把这种状态形容为“虽然在扔东西,可是垃圾却不停地冒出来”。在这种状态下,连街上卖的东西看起来也全都是垃圾了,人的思维模式真的可以改变到这种程度。在断舍离里,这种状态就叫做“对破烂儿的IQ”的提升。
如果还能持续进步的话,就能到达更高的级别——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和很多人进行非常深入的交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所选择,而且是在众多人里选择两三个。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精挑细选后的状态。
案例八 以一副假牙为契机,接受丈夫去世的事实
十年前,胜美\_女士丈夫的突然离世令她的身心都失去了活力。她一直都无法接受丈夫的死,也无法接受随之而来的生活上的变化——必须一个人住。她家一团糟的厨房仿佛代表了她十年来的悲伤感叹,而她现在终于也发觉厨房的惨状已经到了极限,决定要开始断舍离。
她铁了心,每天空出两个小时,连续三天,把堆积了十年的东西全都消灭得干干净净。而且,她还在水槽的角落里发现了亡夫的假牙。看到它的时候,胜美\_女士大笑了起来:“想必他在那个世界吃饭吃得很辛苦吧!”她觉得这副假牙简直就象征着她对丈夫的思念。
现如今,她能够这样大笑着接受丈夫离开的事实了。而且,这种真切的感受令她彻底转变了对物品甚至是对心灵的态度。现在的她觉得,只要把重要的回忆放在心里就好了,东西则完全可以扔掉,好让自己重新恢复当下该有的状态。如此一来,过去的痛苦就像从未出现过一样消失殆尽了,她的房间也焕然一新。
就这样,以断舍离为契机,胜美\_女士接受了丈夫的死这一异常艰辛痛苦的事实,而且她也能够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迈向人生的又一阶段。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提起“扫除”这个词,我们脑子里会浮现出哪些行为呢?是用吸尘器吸尘,把散乱的东西全都堆进收纳箱,还是把不需要的东西统统扔掉?恐怕每个人的脑子里的行为都不一样。“扫除”其实就是这么个没法确定准确含义的词,我们都在没有完全明确“扫除”定义的情况下使用这个词。
那么在这里我要问一个问题了。下面这些选项,到底属于整理还是收拾呢?
□把沙发上的洗好的衣服叠起来。
□把散乱的玩具收进玩具箱。
□把拿出来的书放回书架。
□把用完的文件装入文件夹。
□把烘碗机里的盘子和杯子放回碗橱。
在断舍离里,这些全都属于整理,而不是收拾。我在前面也说过,在断舍离里,所谓收拾是“筛选出必需的物品”,而上述这五项说起来不过是把东西放回原处,或者是把家里的东西改变一下形态,移动一下,甚至仅仅是挪开而已。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这才算是断舍离里的收拾。
很多人都会把整理与收拾混为一谈。所以,我在这里必须要明确这一点。
在大多数的整理术、收纳术中,“扫除”的意义都是含糊不清的。我曾经拜访过一位因为没办法收拾屋子而备感苦恼的人,竟然在他家里发现了一台买了四年还一直静静躺在包装箱里,从来没打开用过的吸尘器。那位客户大概认为,扫除就等同于要用及尘器,可他家里的垃圾多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把这些垃圾先清理干净,不管再过多少年,恐怕也还是轮不到吸尘器出场。
在断舍离里,“扫除”明确地分为上面所说的那种收拾,需要利用收纳术的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这三个词的意思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大家恐怕不难理解,这三种动作所需要的思考方式和身\_体上的动作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是整理还是打扫,都只有在收拾好了之后才能顺利地进行。拿整理书籍来说,比起整理到处乱堆着的一百本书,先筛选出真正需要的十本书以后再去整理、分类要容易得多。即便就让它们全都在地上搁着,也会给人一种已经收拾过了的印象。而且,比起堆着一百本书,堆着十本书的地板也更容易扫、擦、刷。这也就是说,扫除是需要顺序的。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在没有收拾,也就是在没有筛选物品——物品数量庞大,丝毫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就开始整理。结果,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恢复原貌,还是乱七八糟,没法打扫。这种所谓经常的打扫和整理,真是让人痛苦极了。而且,这种打扫通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会让你有种把宝贵的时间全都浪费在这上面的感觉。对于平时喜欢收纳并以此为乐趣的人来说,这倒还无所谓,但大部分人恐怕都想把时间花在其他的事情上吧。
由于我自己总是在做这种有关收拾、整理、收纳的讲座,所以常常会被人误会我是个喜欢收拾的人,其实我可是超级怕麻烦。我可不是那种能把生活里的窍门分享给人的超级主妇。我之所以会想出断舍离,说到底也是想尽量避免干些麻烦事。因为不擅长收纳,所以就削减物品;因为讨厌打扫,所以就不在看得见的地方乱放东西,好让自己轻松一点。换句话说,我是想知道怎样才能尽可能地不做扫除,才利用减法思考出断舍离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整理术和收纳术,说到底都是给那些擅长整理和收纳的人准备的。可这些人,即便是没人教,自己也能主动花心思想出各种各样的点子来。我深切地感到,对打算开始收拾、整理、收纳,但又觉得扫除很麻烦的人,断舍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自己就是那样的人。托断舍离的福,我真的觉得很轻松,会自然地想要去扫、擦、刷,甚至会觉得它们都是愉快的工作。
我曾经很偶然地在风水和励志书里看到,它们非常重视刷抽水马桶。抽水马桶确实非常重要,如果连住所里最容易脏的地方都能刷得干干净净的话,那心情自然会分外愉悦。不过,如果是在一间完全没收拾过的屋子里,想把手伸进马桶里刷洗的话,那恐怕就太难了。而且,就算把马桶刷了个亮亮堂堂,可屋子里还是乱得一塌糊涂,那依我看,财运也不一定能提高。
在断舍离里,“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经济学里有个众人皆知的80/20原则,说的是“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按照这个意思,80/20原则也可以说成是巨额的成果是由少数人创造的经验原则。
在过去的八年里,我通过讲座与超过两千名学员有过接触,倾听他们的故事,视情况的不同有时还需要拜访他们家。在这个过程里,虽然存在一些个体差异,但总体上来说,物品也同样会遵循这个原则。
第085页的“现在区·过去与未来区”这张图,就显示了这—原则。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留下那两成物品,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也许你会说,如果把东西全都留下来,那岂不是连一次困扰都不会发生了吗?可这样根本不行,那些占了八成的东西虽然几乎没有出场的机会,但却会时不时让我们觉得不安,结果反而是更伤脑筋。那八成的东西,只要存在,就会造成困扰。说到底,只需要两成的东西,就能搞定五分之四的状况,况且剩下的那八成都是没用的、令人徒生困扰的废物。所以,扔掉它们更划算,不扔掉,反而会吃亏。
第64页曾经介绍过扔不掉东西的人的三种类型,其中之一是担忧未来型。这种类型的人就很喜欢把目光集中在“平均五次中只会出现一次的情况”。在断舍离的最初阶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现“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类的感觉,想一想这些“因为不扔东西而造成的损失”,你的感觉就会好很多。
此外,东西越多,人就越是容易陷入“必须要管理”的状态,就总会逼着自己去收拾。可是人一旦忙了起来,就怎么收拾都收拾不完,最后导致物品四处泛滥的状态。但如果东西很少的话,就算你再忙,再没有时间,那物品的泛滥也不会有多惊悚。说到底,如果能够认真地实施断舍离,只留下筛选后的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东西,那么整理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儿,毕竟都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些东西带着和自己的波长相符,也就是和自己相合的能量,就像是自己的朋友。把多余的废物全都清走,留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这么说起来,这项工作和寻宝、挖掘宝藏倒是极为相似。
要把泥里的东西挖出来很麻烦,可是如果能从泥土里挖出宝藏呢,那就不会不想动了吧!
案例九 由囤积的食物反射出的工作压力
因为做老师的缘故,由美子经常要去学生家里做家访。她发现,几乎每个学生的家里都乱得让人下不去脚,当然她自己的家也一样。
由于太忙了,最近几年她几乎彻底放弃了收拾房间的工作。虽然书籍一类的纸质垃圾让人看得心烦意乱,但我们先试着从整理厨房开始,毕竟厨房是生命活动的根据地,是处理食物的地方。如果这里乱糟糟的,所有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无法走上正轨。冰箱里塞-满了食物,多半是出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去购物的不安”,一进超市就买回来大量的食物,然后一股脑地把它们堆进冰箱。她的冰箱的冷冻室里,甚至还放着好几年前买的冷冻食品。
为了让她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家里食物泛滥的状况,我把冰箱第一格的食物都取出来摆在地板上,这可以视为一种冲击疗法。结果,由于这些东西的数量超乎了自己的想象,由美子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我们翻出来的食物,大多数都是三年前买的了。一问之下才发现,三年前正是她开始当上班主任的时候,那时的她正处在责任的重压与评价的夹缝中拼死挣扎的阶段。对于由美子来说,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断",在冰箱里的还能吃的食物吃完之前,尽可能地不要再买新食物。做到这一点之后,她就能自然地进入断舍离的过程,开始通过物品进行自我改革了。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是不是一年十二个月有半月都派不上用场呢?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只要不是一个人独居,那你住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与同住的人共用的空间。这样一来,要怎么处理别人的东西也是个问题了。
说得直白一点,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别人的东西有种厌恶之情。因为人类也是动物,只要不是独处,就会有争夺地盘的欲望。我们放置物品就和小狗在电线杆下撒尿一样,是一种宣布主权的行为。所以,如果在潜意识里无法认同对方的存在,就会觉得对方的东西就像是垃圾一样。
打个比方,如果妻子对丈夫说“这种垃圾你不要了吧”,丈夫就会觉得自己被否定了,就会觉得受伤。要是像这样毫不在意地扔掉丈夫的东西,那势必会引发一场战争。因此,如果你的心里已经有了想要扔掉别人东西的想法,请尽量克制,别随随便便就把别人的东西丢进垃圾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别人随便扔了你的东西,你一定会大发雷霆吧。
而且,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不需要通过物品来强调自己的存在”,那么那种“觉得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看着就烦”的心情也就烟消云散了,就像是投射在镜子里的影子一样。反过来说,如果你对别人的东西比对自己的还在意,就说明你对自己太放松,对他人太严格。只要你想着“都是我丈夫把家里弄得这么乱的,我绝对不要收拾”,你就没办法收拾自己的东西。曾经有个学员很烦躁地对我说:“为什么孩子们会把那么多东西扔在客厅啊!”结果一旦开始了断舍离,她发现自己的东西比孩子的东西还要多。说到底,还是得先从自己做起,最好不要想着去控制别人。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这里,有一个秘诀: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断舍离怎么这么有意思啊”、“把这里收拾好了,心情一下子就畅快了”,就这样高高兴兴的,你的快乐也会传染给其他人。断舍离和以往的那些收拾不一样,收拾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伴随什么义务。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因此,它的过程是愉快的。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最近一段时期,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员已经把他们的家人也一同卷进断舍离的漩涡里了。大概在三四年以前,很多人还在为了“我丈夫实在太难说动了,所以很难对他……”烦恼不已,而现在,我的学员更多的是说“我就一言不发地进行断舍离了,结果我丈夫也兴冲冲地开始收拾东西了”之类的话。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学员通过对断舍离的实践,改变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吧。过去,“对乱糟糟、没有收拾的住所的不满”是强大的原动力,而现在会更多地面对自己更深层的内在世界了。自己态度的转变,也会带动周围人一起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我也感觉到,在现在的日本,如果从整体上看,物品一味增加的状况终于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人们开始出现某种领悟了。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过,对于还不擅长该如何与物品相处的各位丈夫、妻子、爸爸、妈妈、女儿、儿子们,我认为现在正是大家改变的好机会!
案例十 山动了:带仓库的老房子里发生的奇迹
纱耶香小姐的家是一个带仓库的老房子,房子里面非常大,仓库里也堆满了代代相传的大量物品。负责仓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的,就是嫁进来的媳妇,也就是纱耶香的母亲。
不过,虽然维护管理的任务在身,可是纱耶香的母亲却没有扔东西的自由。长年以来,母亲都被强制着过这样的生活,直到老人们都过世了,扔东西、要如何处置东西的决定权才渐渐回到母亲的手中,可此时她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拥有这样的权力了,结果,那些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物品就这么持续堆积着。
最开始来听我讲座的是纱耶香小姐,后来她说服了母亲,一起来听我的讲座。没过多久,在纱耶香眼里十分顽固的母亲竟然也开始扔东西了,而且她扔东西的方式非常惊人,是一边哭一边扔。她的眼泪中,蕴含的是放开物品的心酸、悲伤,以及更重要的——从物品当中解放出来的舒畅。纱耶香被深深地感动了,用“山动了”这样的话来形容当时的情景。由此可见,越是有历史的家庭,所背负的能量也就越大,可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变化的可能的。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中国有一种相术,比如手相、面相、风水等等,通过对外在形象的观察分析,观测出人的命运。这并不只限于占卜术一类的东西,中医的望诊(通过脸色、舌苔等外在表象判断人的体质及症状)也一样,通过看得见的世界中的信息,判断藏于表象里面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
断舍离中也有“相”这个概念。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人的住所状态往往会呈现出本人的一些问题。更多地了解看得见的世界,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断舍离的宗旨。
“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有个词叫冰山一角,指的是你所能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在你能看得见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我们常常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的意识。
一般来说,在人的意识中,只有4%到15%属于外显意识。我假设在断舍离中,“看得见的世界”也占有这样的比例。虽然并没有经过科学证明,不过,我觉得通过日常生活,大家都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种“相”的概念,以及它与“看不见的世界”的关系。其实人类也是一样,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完全可以通过表情、姿势等外在的表现看出来。不过,如果仅仅是读懂了、做出了判断,那么即便能够带来一些变化,也很难发生很大的变化(仔细想来,占卜之类的东西,基本上最多也就只能做到诊断而已)。可是,在断舍离当中,首先要了解房间的“相”,然后通过“舍”和“断”这样的行为,就能使房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人际关系。要想改变用眼睛看不见的人的内在及关系,这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所以,不妨从眼前的环境开始着手改变吧。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你还会收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一直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也一并被清理掉了。
比方说,你拧开了厨房的水龙头想要放水,或者是你想要冲马桶,可因为下水道堵住了,所以你恐怕很难安心放水吧?就算打开水龙头,也总会有种担心和不安的感觉。如果把下水道修好,清理干净,知道“下水道变通畅了”的话,那么你就能放心地打开水龙头了。这也就是说,潜意识里同意接收新的信息了,如此一来,有用的信息才能流进大脑里。潜意识之所以不允许新的信息进入,是因为被堵住了。就是因为意识被堵住了,所以人才不想敞开自己的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通过消灭堵在家里的东西这一行动来进行练习吧。看不见的世界的改变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完成的。滞留在房间里的东西是“良心不安与担忧”的象征,是毫无价值的东西,断舍离认为,在物理上清除这些东西,会对潜意识的改善起很大的作用。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假设说已经了解了“相”,或者说也了解了其他的信息,但是在“知”和“行”之间还存在着天壤之别。
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虽然学了英语,可如果不真的去说去听,不去实地练习的话,就不能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可是,我觉得日本的英语教育却很少会给人这样的机会。教是教了,也没有进行实地训练的时间和机会。也许,对英语试题你可以对答如流,但却没办法真正运用这门语言。
我认为,在自我提升的领域里,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现如今,有很多关于自我提升的励志书籍,有些当中所说的也颇有道理。但是,却极少有书能具体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去练习自我提升,或是为自我提升提供练习的机会。断舍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你现在马上就可以从自己的居住环境开始行动,比如说可以从扔掉眼前的一个垃圾开始。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让认知与行为相一致。因此,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希望你可以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扔掉多余的信息,就能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可憎”的两种含义
在本章的一开始,我就已经说过,所谓“可惜”这种感情,是让物品变成了主导者,也就是并非“我要用”,而是“这东西还能用”,仅仅是因为还能用就没办法扔掉。不过,通常来讲,“可惜”其实是“珍惜物品”的代名词。在考虑某件东西要不要扔掉时拿出这句话,就等于是出于负罪感而不把东西扔掉的赦免令。不过,这种感情本身也并非错的。
实际上,“可惜”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爱惜物品的心情。在决定把某样东西带回家的时候,请务必认真感受这种心情。因为,如果这种心情是发自内心的,那就不会把东西搬回家之后就对它置之不理。如果你连它的存在都忘光了,那就根本提不上什么爱惜了。“哎呀,竟然找出来这么个东西。”可要扔掉吧,又觉得“很可惜”。一旦用了“可惜”这个词,可就谈不上是对物品的爱惜了,而只不过是嫌麻烦的赦免令,或者是对物品的执念。如果在接受物品时就意识到爱惜物品之心的话,是绝对不会出现堆积如山的无法尽其用的物品的。
“可惜”这个词在日语里可以写做“勿体无”,“勿体”就是“物体”,这原本是佛教用语,是对“物体”的否定形式,指的是因为物体失去了原本的形态而感到惋惜或慨叹的心情。
最近,公共建设削减与划分问题正在掀起一股热议的风潮,而我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大概就在于对“可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说到这,我想起2006年当选滋贺县知事的嘉田由纪子知事。她当时以“可惜”为口号,要求终止正在施工中的新干线新站的建设。当初在制定建设计划的时候,该车站的便利性、高额的建设费等方面就已经备受质疑,而这些质疑的声音,也对嘉田知事的当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建设推进派则主张,施工现在已经开始了,“如果就此停工的话,实在太过‘可惜’”。也就是说,在同一件事上,形成了两种“可惜”的对立。推进派认为“已经建了一半了,所以要停止太可惜”,而知事方则认为“继续在可用性极低的车站建设上支出经费,这实在太可惜了”。到底该不该建设这么一座新车站呢?这简直与第063页的图上所画的出口(“舍”的闸门)与入口(“断”的闸门)的对立如出一辙。不过,最后多数民众还是把票投给了主张停工的嘉田知事。
后来,民主党接管政权,水坝建设计划冻结问题又突然间进入大家的视线。在这个备受瞩目的问题上,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都已经建了这么久了,现在要中止实在太‘可惜’了。”“不是,建根本就不需要的水坝才是‘可惜’呢!”滋贺县总归还算是幸运,纳税人的血汗钱没有被多浪费,但有许多任谁都觉得荒唐的政策和建设都堂而皇之地通过了,这在媒体报道中已经屡见不鲜了。
不过,一旦把这个问题重新放到个人水平上,我们就会意外地发现,自己也面临过或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却根本熟视无睹。如果不能理解“可惜”的真正含义,势必也会出现同样的对立。你会选择哪种意义上的“可惜”呢?我甚至觉得,根据判断的不同,我们的人生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而且,我觉得这种想法非常重要,既然觉得“可惜”,就不该仅仅是把它拿回来收着,而是要去分享。正是因为觉得“可惜”,才不能为了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用到”而将其无限期地保管起来,而是要把它送到此时此刻最为需要的地方去。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这也是断舍离的重要技巧。
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标尺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因此,分类也应该是进行最小限度的分类。
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要想从二三十种东西里做出选择,光是了解情况恐怕就已经让人应接不暇了。我是个极怕麻烦的人,所以只要一看见居酒屋菜单上数量庞大的菜品,就开始头晕。不过,要是把菜品缩减到“松、竹、梅”或者“A、B、C”三个种类,我想我就能轻松做出选择了。
稍微说句题外话。据说,如果经常把一大堆东西一股脑塞-给孩子,那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没有自主性、选择能力低下的人。想想看,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口头禅是“无所谓”的人呢?那就是从小被给予得太多,没能学会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最多能选三个”、“从三个当中选吧”、“分成三种”,如果能这么做,就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付诸行动。所以,或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断舍离里经常会出现把东西或状况分成三类的情况,不管是“扔不掉东西的人”,还是“破烂儿”,还是“扫除”,都被我分成了三类(还有其他,特别是关于实践方法的内容,我会在第四章详细介绍)。这样一来,不仅更容易整理,而且也会让人更有干劲。而且,在选择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在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我自己想要做什么”的自主性也会大大提高。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因为这是重要的人送我的”、“因为我就是那种扔不掉东西的人”、“要是知道我把它扔了或是给人了,XX会难过的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才不是那么无情无义的人呢”……
像这样非把不需要的东西留在身边不可,真的会是物品的希望吗?因为物品没有生命,所以你或许不会以为物品也有自己的意志,那我就稍微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把无法发挥原本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或是随意对待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东西,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个东西,却因为某些感情而留着它,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这样的自己吧?因为要是把自己换到物品的位置上,被人这么对待的话,你一定会讨厌那个如此对待你的人。所以,只不过刚好是物品没有它们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而你则有罢了。说到底,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镜子,它所照出来的是那个你想当作不存在、不愿意承认的自己。正是因为要直面这样的自己,所以面对物品,从繁杂冗余的物品中解脱出来才需要足够大的勇气,而且过程有可能会很痛苦。不过,一旦明白了这件事“不过如此”,也就没那么难了。“闹了半天,问题全都出在自己身上啊!”既然如此,那就果断付诸行动改变自己吧,除此之外也再无他法。对人类来说,半死不活地吊在那是最让人痛苦的。如果觉得讨厌的话,如果不相合的话,如果进行得不顺利的话,倒不如干脆来一个痛快的了结,光靠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说到底,行动才是一切。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第一时间更新《断舍离》最新章节。